卢浮宫又要修复达芬奇的名画了!
前不久,卢浮宫宣布将对达·芬奇名作《施洗者圣约翰》进行全面修复。这已经不是卢浮宫第一次修复达·芬奇的作品了,通常这些名作每隔三十年左右就需要进行常规保养,而修复,就拿最近几年来说,2012年和2015年,他们就分别“修复”完成了《圣母子与圣安妮》和《费隆妮叶夫人》。
圣母子与圣安妮
费隆妮叶夫人
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达·芬奇传世的作品并不多,公认是其真迹的只有14幅,其中,5幅收藏于法国卢浮宫:
《岩间圣母》 1483-1486
《费隆妮叶夫人》1490-1496
《圣母子与圣安妮》 (未完成)1503
《蒙娜丽莎》1503-1506
《施洗者圣约翰》1513-1516
因为,名画修复争议很大。2012年3月,修复后的《圣母子与圣安妮》重回卢浮宫。大批学者和艺术爱好者见了之后,都捂心口晕倒在地:“这还是我的达·芬奇吗!”
左:修复前 右:修复后
反方认为,修复后的画面变得过于明亮,过度修复反而破坏了原画;正方则表示,此前从未如此清晰地欣赏过这幅画作,感受就如同从高度近视眼恢复成了视力5.0。
关于修复,卢浮宫馆内的专家们也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彻底修复,还原圣母真正的样子,一派则坚持能少动就少动,吵架贯穿了整个修复过程,甚至有两位专家愤然离职。
也有人认为,修复达·芬奇名作,只不过是博物馆吸引观众的“噱头”。
卢浮宫则回应称,卢浮宫每年都有近一千万人次的参观者,根本用不着冒着破坏名画的危险来吸引游客,修复并不会伤害画作,只会还原作品真实的样子,并反问专家学者们:你们抗拒看清达·芬奇的画作,是在害怕什么?
这次要修复的对象:《施洗者圣约翰》St. John the Baptist 1513-1516
这是一幅绘制在胡桃木画板上的油画,宽57cm,高69cm。画作取材于圣经中的人物:画面中的圣约翰面带微笑,左半身披着皮毛外衣,左手持一个十字架,右手指向上方。这幅画虽属传统题材,人物和背景的描绘却前所未见。
达·芬奇于1519年去世,《施洗者圣约翰》完成于约1513 - 1516年,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达·芬奇的最后一幅画作。有学者认为,圣约翰原型可能是达芬奇的助手兼绯闻男友沙莱。
目前, 《施洗者圣约翰》已经被送往修复中心。修复任务将由著名修复师Regina Moreira来执行,卢浮宫绘画部主任赛巴斯蒂安·欧拉透露了修复的进程:“目前修复工作尚未开始,我们一次只能修复一张画作。”
作为缺乏专业背景的围观群众,看大神们打架觉得两派似乎都很有道理。文物修了,还是文物吗?它本身的文化价值还在吗?会不会折损甚至遭到破坏?但要是不修,在具备相当技术手段和人才资源的今天,任由文物受到时间的侵袭似乎又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谁都希望能够好好保护,世代相传。应该怎么来看待“修复”?实施“修复”应该本着怎样的原则?操作的“度”又在哪里?
带着这一堆问号,我们的记者采访到了两位专家学者
《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如果设计修复首先要谈他的材料,比如这次准备修复的《施洗者圣约翰》材料和《蒙娜丽莎》类似,都是画板油画,到一定年限都是需要修复的。这件作品创作于16世纪,这里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今天需要还原到什么程度,如果还原到最初阶段,那么他生命当中很多历程就被抹杀掉了。这就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理论问题。
文物保护专家詹长法:《施洗者圣约翰》是一幅名画,而不采取保护措施是不可取的。油画的材料是有机材料,最大的问题是老化,随着环境条件改变,文物行业当中称为病害现象。所有修复都是干涉行为。只要有干涉行为就会产生损害。国外同行肯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举一个中国例子,油画作品《毛主席去延安》存于建设银行,一个恒温恒湿的条件下。 画布、油彩都有变化,对干裂地方当然要进行一定的维护工作。
文艺大家谈观点:修复不是创作,而是在更大程度上是还原,包括去掉表面的污染物和不恰当的人为历史痕迹。在修复行业内有两种原则:修旧如旧,修旧如新。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小编觉得,对于名画,最低限度的修复还是需要的,但是要在尽量保留历史痕迹的前提下,标示清楚修复部分和原作部分。这也是大家形成的共识了,文物作品当然要运用一定的保护手段,但不能过度修复。
编辑:郭兴波
关键词: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