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揭开“国宝会说话”的秘密

2018-08-06 17:00:00来源:文艺之声

  8月3日,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走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文艺之声《文艺大家谈》节目直播间,就《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持续热播,接受了记者专访。

  节目直播前,顾玉才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杨文延同志进行了座谈。顾玉才表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文艺之声对文物事业给予关心关注,精彩的文物类节目让更多公众听见文物声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对此十分感谢。杨文延表示,国家文物局对央广有关节目坚定支持,多次接受专访和直播,让文物这一“旧时王谢堂前燕”,以更贴近大众的形象,“飞入寻常百姓家”,并希望双方继续紧密合作。

顾玉才(左)与主持人小钊(右)

  国家文物局为什么要联合制作这样一个节目?初衷是什么?

  顾玉才:近年来公众素质的提高,公众对文物越来越关注,对文物的需求也不断扩大,那么如何满足公众的要求,让比较高冷的文物,文物的知识能够贴近这个时代,贴近老百姓,这些年我们文物部门和我们的同行一直在苦苦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这样的方针指引下,2015年,前任局长励小捷同志和前任部长刘奇葆同志一起出差时,谈到如何让我国丰富、独特的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话题,这个节目应运而生。

  每一集都有一件“国宝”在说话,看过后回味无穷。请问顾局长什么是国宝?什么样的国宝文物才能入选成为节目的主角?

  顾玉才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认知。国宝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没有一个具体的明文标准。文物藏品主要分为两大类: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为一、二、三级。

  文物遴选工作是这个项目重点和难点。第一,文物本身得精美、有价值; 第二,得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我们的记忆、技术、价值,不论是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第三,文物本身得有故事可讲。

  这次国宝的说话方式激发了观众浓厚的兴趣,相比传统的表达方式,《如果国宝会说话》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创新和突破。而这些创新和突破是我们在一开始就有所设想而且在审片的时候就已经达到,后来在成片里延用的吗?

  顾玉才:《如果国宝会说话》一是打破了纪录片冗长的表现手段,用5分钟短视频,讲述一件国宝背后的故事,特别适合新媒体和手机移动端的传播。二是打破了行业分工和固有的思维模式,文物人和媒体人跨部门全领域集体创作,让一批相对较少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文物成为了节目主角,再加上拟人化的语言表达,让文物一改高冷的形象。

  这个节目已经播出五十集,据我所知计划拍摄百集,涉及的文物可不少,而且很多文物过去都只在教科书上看到,我想知道镜头面前这些文物都是真的吗?

  顾玉才:所有出镜文物都是真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原件。不少文物天生自带主角光环,观众耳熟能详,但其本身很脆弱,拍摄起来困难重重。如果不出镜,影响节目内容的真实性和代表性,所以我们定了一个原则,要呈现,就要给观众最真实的。如何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创造条件让“国宝”说话,我们费了很大力气,想了很多办法。

  节目中每一集除了一件代表文物外,还出现了很多关联文物,截止到目前,已经有100多座博物馆、1000多名文博工作者配合摄制工作,拍摄文物超过1000件。

  古老的“国宝”经过创新的叙事和传播,越来越年轻,越来越亲民,也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了文化的厚度和自信,节目的成功给我们文物人带来哪些收获和启发?下一步我们的文博单位会推进什么样的可持续性动作呢?

  顾玉才:开放资源。继续扩大与各方的合作,经过为期五年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已登记文物1.08亿件(套),这些资源都在陆续向社会开放。

  加强合作。暑期博物馆研学热,95家文博机构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服务公众。各地文创——将博物馆文化带回家。连续四年,面向青少年开展文化遗产公开课,大专家给小观众讲课。

  创新展示。故宫“清明上河图”数字展、湖南省博物馆(新馆)马王堆汉墓的展示、南京博物院的民国馆、广东省博物馆的“展你所选”计划等。

顾玉才(中)与主持人晓东(左)、小钊(右)

  近一个小时的直播中,顾玉才围绕听众关心的问题介绍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由来与初衷、节目制作的过程、有关方面的努力与付出、选取文物的标准、节目的创新和突破、带来的收获和启发等。并透露后续剧集制作进展和精彩看点,回应观众的关注和期待。他表示,《如果国宝会说话》响应中央要求,顺应人民期待,透过文物展现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公众和文物之间搭建了桥梁,让文物“活起来”,文物系统将继续坚持开放文物资源,开展多部门合作,促进文物的传播与共享。

编辑: 赵倧博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揭开“国宝会说话”的秘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