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著名心理咨询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师大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七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十六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十七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三十余次。
黄河清:现任在线教育老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系,期间主演过电影《此间的少年》。毕业后离经叛道,拒多方offer,前往非洲工作。非洲工作期间重塑人生三观,回国后弃商从教,转投新东方旗下。后又难挡向往更广天地的内心,前往欧洲求学,现回国继续从教,坐标北京。
导读
一张价值2万美金的单程车票,一场直面饥民、皇帝、僧侣、狮子和荒野的迷之旅行。在这趟旅行中,我们路过幸福,也路过痛苦,路过生命中的温暖和眼泪,也会路过无尽的无奈与孤独。徘徊过许多路途,耗费几多心力,不过是为了成为真正的自己。
——《非洲三万里》
你不曾去过的非洲,我把故事带回来
非洲人真的黑到天黑人不见吗?
巫术真的还有吗?
一分钱不花吃一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非洲的菜市场就是传说中的江湖……
——《非洲归来 何必远方》
内容概述
“非洲之傲”以奢华闻名于世,有“流动的五星级酒店”“铁轨上的游轮”之称,主要服务于来自全世界的财阀豪门后代、商业精英、政界领袖。然而列车行经之地,却有很多是非洲最底层民众聚居的贫民窟,一道车窗劈开了奢华与贫穷,餐车内的社会名流举起银杯开怀畅饮时,车窗外围满了无衣无食的孩子们。这种强烈的对比引起了毕淑敏的关注,在这次旅行中,她不但记录了非洲各地人情风物、旅游见闻,还对车内车外两个世界做了细致的观察和沟通:时而走进非洲中产阶级家庭与女主人共进晚餐,时而走进全球最大的贫民窟索维托实地考察,她以自己的眼睛为准则,写出了一个最独特的非洲。
——《非洲三万里》
“我去的地方遍布中西非那些最穷最乱的地方。工作之便,有幸见了很多很多人,很多很多不一样的人,有执掌生杀大权的一方豪强,也有穷到会问钱到底是什么的苦人儿。每个人都幸或不幸,但每个人的生活又都那么特别,那么令人着迷。我的心灵似乎在那短短的一年里流浪了几十年,我不知道应该快乐还是悲伤,见过许多的结果往往是冷漠与苍老。一个男孩的非洲游记,一段对平凡与不凡的思考,一份希望在滚滚长河中留下自己足迹的努力。”
——《非洲归来 何必远方》
内容选读
《非洲三万里》
我虽不恐高,但在距离地面五米高的梯子上,和一只自然界的长颈鹿对视,一时竟十分紧张。这只雄鹿很漂亮,浑身的棕黄色网状斑纹淋漓酣畅。离得实在太近,鹿身上已经不像远观时可以看出明显的图案,只见一丛丛不规则的异色毛发。它的头上有毛茸茸的小角,眼睛在头部的最高位置,大而突出,很单纯而无辜的眼神,一边看着我手中的食物,一边不时向远处眺望。
在判定周围很安全之后,它长长的脖子很灵活地趋向我的手掌,忽地伸出了舌头,像钩子一样卷走了我手中的食物。我的天,它的舌头真是天下舌头之王,足足有我的胳膊那么长,最少有半米吧。并不很宽,这让它扭动的时候看起来像是一条蛇。而且,最最令人惊惧的是——这条蛇是紫蓝色的。在充当完“钩子”的角色之后,长颈鹿的舌头又改行当起了“搅拌机”,将口腔中的食物搅得翻天覆地,不一会儿就咽入食道。
《非洲归来 何必远方》
有一回我坐公司的车半夜去机场接领导,一辆不知道开了多少年的破车正跑在我旁边(当地没有汽车年检这一说,所以多破的车都可以上路)。
那辆车到底有多破呢?破到连前面那个盖子都合不上了,开起来一颠一颠的,说不出的灵异。我再仔细看一看,差点吓得我当场昏死过去。这辆车竟然没有司机!方向盘自己在那里动啊动的,活脱脱一辆幽灵车!作为一个从小看鬼片长大的男孩子,我的脑海中已经瞬间补出了自己的128种死法,什么汽车开始突然四处渗血啊,我们突然被僵尸包围啊,我的司机突然开始变成狼啊之类的。当时我乘坐的车正好路过贫民窟,也就是一片不通电的地方,晚上家家户户为了照明都点起了蜡烛。于是这个画面就变成了我在幽幽鬼火般蜡烛的掩映下,和一辆幽灵车并驾齐驱……
不过老天待我不薄。就在我即将崩溃的时候,我突然发现那个自转的方向盘斜上方大约半米的地方出现了两排白色的不明物体。再仔细一看,是牙!这货笑了!等到了真有路灯的地方我才看明白,原来开这破车的竟然是一个打赤膊的老非,难怪什么都看不见。
推荐理由
这也是一本温厚之书,它以旅行为线,将生命中的温暖和荒凉一一呈现在你眼前,带领我们学会珍惜生命中温柔的瞬间:那些在暴雨中为你递过雨伞的手,那些为你围上一条毛毯的温柔,那些黑暗中与你彻夜聊天的朋友。这些一点一滴的温柔是你生命中的光,使你远离阴霾,成为善良的人。
——《非洲三万里》
作者用倒叙、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段跌宕起伏、充满惊险与刺激的非洲故事。书中涉及到非洲当地原始的风土人情、气候饮食,也经历了非洲大选、战乱、疾病。真正的旅行,不只是背起行囊远走他乡的短暂潇洒和逃离,更是一场在孤寂的自我放逐之旅中的自我拯救和印证。
——《非洲归来 何必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