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一条大运河 一脉梨园情”(第五集)

2018-05-28 15:28:00来源:文艺之声
从鱼米之乡的江南沿运河北上,出山东,经河北,就到了天津卫,这曾经是过去南北漕运的主要渠道。而天津是这条水道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水路码头,而且也是一个戏曲的大码头。过去,老百姓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天津的戏最难唱。
 
有句老话,叫“北京学戏,天津唱红,上海挣钱”。据说过去,北京城出去的演员,才被认为最正宗,而这正宗的角儿只有到上海演出,才有可能在个把月里,挣出一套天子脚下的体面宅院。这条名利双收的路上,天津是最难的一道关。一个角儿只在北京唱红了,还不行,没有见过世面,到了外面不一定就能打出自己的天下;所以,一个演员在北京学好戏之后,他就必得找一个最“挑剔”的地方去考验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真有了根基;最“挑剔”不过天津观众,天津的观众认同了,其他地方也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由此可以看出天津人爱看戏,天津人懂戏,甚至天津的戏迷比专业演员会得还多,所以,演员一点小的失误、一个细节上的错误,都难以逃过天津戏迷的眼睛和耳朵,天津就是戏曲和曲艺演员专业水平的“检阅场”。
 
据说,京剧大师马连良曾经在天津唱《八大锤》,扮演断臂的王佐,只因不小心将应“断”的左臂绑成了右臂,二话没说,一把茶壶就飞上了台,满场倒彩;马老板也很羞愧,无奈只得退票谢罪;后来马连良又演了一出好戏,这才把人缘找回来。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天津先后诞生了几位当年名震京师的戏曲大家,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同光十三绝”之一的名丑刘赶三和“老乡亲”孙菊仙。
另外天津还有著名的广东会馆戏搂,广东会馆戏搂建于1907年,被称做是中国最后的古典剧场,这里主体建筑的戏台,本身就是一座匠心独具的工艺品。 
天津古镇杨柳青就在运河边上,这里的石家戏台是家庭戏台中的精品杰作。在很多爱戏的大户人家中,戏楼往往是最为倾注心血的地方。普通人家自然建不起戏楼,于是就买些戏的年画贴在墙上,也算是满足了。现在的天津,依旧是戏曲的一方重镇,但是,水路已经不见了早年的繁盛,水边的戏楼也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只是晨钟暮鼓间,大运河的岸边你或许还能听到那些熟悉哼唱的旋律。
编辑: 赵倧博

“一条大运河 一脉梨园情”(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