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激活传统 融入时代 | 尚长荣的求索

2018-08-15 15:33:00来源:文艺之声

  6月19日,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以戏曲特有的方式在上海影城举行世界首映。作为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盛典单元中唯一一部戏曲电影,电影《曹操与杨修》引发海内外观众广泛关注和观影热情,并已收到全球多个知名电影节的邀请。

  影片由国家一级导演滕俊杰执导,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言兴朋领衔主演。应尚长荣先生邀请央广文艺之声记者第一时间奔赴上海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年近八旬的尚先生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在传承发展戏曲的路上一刻也不曾停歇,让记者也着实心疼这位老艺术家、感佩他的敬业精神。

 

尚长荣先生(右)接受央广记者董浩独家专访

  为什么您从一开始就想有所突破创新?

  尚长荣:我们美好的民族戏曲艺术,终究不是博物馆中的甲骨文、也不是咱们秦兵马俑、更不是湖南马王堆,我们要用精美的中国戏曲的展现手段——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用我们最好听最好看的技法演绎我们中华民族的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故事。如果只是翻箱底,我们伟大的先贤会笑话我们,他们可能会说:你们净吃我们嚼过的馍,你们还没有我们当年那种求索的胆魄。所以我想不能老是这样墨守陈规,多推出一些新创的历史剧目。

  对于新编剧目,您选择剧本的标准是什么?

  尚长荣:这个标准就是:尊重历史,关注现实。如果一个戏、一个剧目、一个艺术品,不能跟时代同步,不能引起同时代人们的观赏兴趣,那么它就只是一个博物馆的历史作品,那就失掉了戏曲难以言表的一种的作用,我们是要给人们一种美的欣赏,从而启迪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京剧《贞观盛世》剧照

  《曹操与杨修》建组的时候条件怎么样?

  尚长荣:那一年7月份建组,我从北京坐飞机到上海,一下飞机热浪扑面,那时候在院部里头召开建组会议,外边大概是38度,屋里只有一个吊扇、窗户全部敞开,大家把凉毛巾都搁在脑袋上然后拿个芭蕉扇。导演马科先生在做导演阐述,我作为客人还穿着衬衣打着领带,拿了一把折扇,可是脖子里不断流汗,也是第一次领略上海的闷热。导演做阐述的时候慷慨激昂:现在我们还有这么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为了戏曲的振兴在这儿不怕高温拼命干。他开玩笑说:“长荣,你卸去武装吧”,就是让我解开领带,我就解开了。从那开始,大家可以说是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展开了一百个工作日的苦排《曹操与杨修》。这出戏的诞生是在那么一个艰苦环境之中,没有豪华的排练场、没有高档的会议室、没有空调,大家只有一颗火热的心。

京剧《廉吏于成龙》剧照

  您的坚持的艺术追求、创作理念是什么?

  尚长荣:这40年的历程,我们所在社会上经历的喜怒哀乐、冷暖人生,都是对我们戏曲人一个最基本的对人生、对社会的认知来源。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戏曲形式来演绎古今故事,通过艺术技法让观众得到视觉、听觉的美的享受之外,还要有精神力量的传递。两个半钟头之内的艺术作品完成起来真不容易,但是只要有心人,只要你攻、只要你去做,没有做不到的。正是骨子里的这股劲头激励着我在专业方面进行了更多思索更多创新。先辈已经给我们了很多宝贵经验,我们只不过是按照先辈的道路、按照时代的要求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而已。我认为唯有激活京剧艺术,才能吸引当下的青年真正融入这个时代。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在上海首映,我希望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借助新技术,吸引更多观众去感受传统艺术深层次的魅力。有赖于咱们年轻的艺友们,他们有无限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开掘吧,他们的艺术灵感应该比我们、比我们的先贤更加敏锐,希望要寄托在年轻的艺友们身上。

采访结束时,尚先生还热情邀请采访团队吃冷饮解暑

  1987年,尚长荣先生携《曹操与杨修》剧本叩响了上海京剧院的大门,上海京剧院对剧本经过反复论证后,立即全力投入排演《曹操与杨修》。1988年,《曹操与杨修》在上海京剧院创排完成首度亮相,开启了“性格京剧”、“意念京剧”的先河,同年在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中以全票荣登优秀新剧目奖榜首。1989年获得中国戏曲学会首次颁发的中国戏曲学会奖,1995年获得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唯一大奖——程长庚金奖。该京剧作品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值得改编、翻拍成京剧电影的当代经典剧目。

  《曹操与杨修》中第一代“曹操”的扮演者尚长荣和“杨修”的扮演者言兴朋的精彩演绎始终被戏迷和专家公认为经典。30年后该戏重新集结原班人马,以电影3D版本首度献映大银幕,让传统京剧艺术在新技术、新载体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尚长荣和言兴朋再度聚首联袂主演对于戏迷们来说更是许久未见激动人心。影片也是知名导演滕俊杰继《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的又一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新作。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尚长荣

  国家一级演员,工花脸。京剧艺术大师尚小云之子。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人;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师承陈富瑞、苏连汉、侯喜瑞等。代表剧目有《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连环套》、《取洛阳》、《将相和》等。首位“中国戏剧梅花大奖”获得者,曾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和国际戏剧协会(I.T.I.)“世界戏剧大使”、“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等奖项及称号。

编辑: 赵倧博

激活传统 融入时代 | 尚长荣的求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