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梨园百家 | 豫剧名家 二度梅得主——“小皇后”王红丽

2018-09-06 15:15:00来源:文艺之声

  王红丽,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一个梨园家庭,曾两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994年荣获中国戏剧第十二届梅花奖,2002年荣获中国戏剧第二十届二度梅花奖,她的唱腔取豫剧皇后陈素真和阎立品两大豫剧流派的长处,唱腔明亮而甜润。1989年赴京演出获赞誉。著名剧作家马少波为她题诗曰:“陈姿阎韵两派兼,借得金玉三分憨,胡女雪梅传京蓟,急管繁弦惜少年。

  王红丽1979年考入了洛阳地区戏曲学校,习花旦、闺门旦。1985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豫剧二团。有一次他们小分队去重庆演出,王红丽主演《春秋配》,因为演得太像豫剧皇后陈素真了,当地媒体在标题上称王红丽为”豫剧小皇后“。从那时起,”小皇后“这个名号就落在了王红丽的头上,那时她18岁。

  1990年,剧团人事变革,开始实行全员聘用制,她离开了戏台。当时流行“下海”,1991年在市体育场举行糖酒会,王红丽看人多就去卖盒饭。“她说,因为她是唱戏的,嗓子亮啊,又会吆喝。”因为爱吃,王红丽去南京旅游时发现,那里的盐水鸭、烤鸭很好吃。正想创业的王红丽在南京朋友的帮助下,在豫剧二团楼下开起烤鸭店,“当时就想,既然创业,就选择和唱戏八竿子打不着的行当”。很快,她的烤鸭店开了三家分店。烤鸭卖得很火,但时间久了,王红丽并不快乐,她发现,自己的同龄人还在舞台上,自己也有很多梦想还没实现,比如夺梅花奖。“卖烤鸭丰富了她的人生阅历,唱戏的圈子很封闭,与人近距离接触后,她知道顾客的需求,这实际上为她经营民营剧团埋下很深的伏笔。”1993年,王红丽在父母的帮助下,成立了完全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也成为了全国民营院团开拓演出市场的一面旗帜。

  她曾对记者说:”一个剧团,要在演出市场中生存,必须有名角和好戏。我们打破大锅饭,大大激发了演职员提高自身素质和参与演出的积极性,使这个新型艺术表演团体充满了活力,民营剧团要获得市场,一定要有传统的吃饭戏。要想在改革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还一定要坚持弘扬主旋律,有过硬的精品戏。讲经济效益决不惟利是图,否则剧团肯定会被淘汰。”

  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时,小皇后豫剧团精心排演一台精品新编豫剧《铡刀下的红梅》,利用现代的灯光、布景,采用转台和闪回的叙述方法,力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新的表现手法,丰富发展舞台艺术。“熟悉的故事、熟悉的人物,但是通过豫剧表演使我们有了新的感动。”演出结束,老乡们泪流满面,掌声雷动。《铡刀下的红梅》现在已经成了小皇后剧团的代表作之一,所到之处赞誉一片。

  小皇后剧团在成立之初,王红丽的父亲、艺术总监王豫生和知名戏剧导演余笑予等戏剧文化人,精心打造、推出了大型清装故事剧《风雨行宫》,由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加上王红丽上乘表演,到农村巡回演出3个多月长盛不衰,至今《风雨行宫》演出已超2000场。

  二十几年来,小皇后剧团坚持出好戏的原则,充分尊重市场,尊重农民,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平民意识和大众心态,坚持演出剧目的通俗性和娱乐性,力求群众喜闻乐见。除了《风雨行宫》外,他们还加工复排了《抬花轿》、《秦雪梅》、《春秋配》、《穆桂英挂帅》等豫剧传统名剧,新排或重新整理了三本连台戏《三更生死缘》、《五凤岭》、《泪洒姑苏》、《刘墉下南京》、现代戏《花喜鹊》等剧目,每个剧目的演出都在200场以上。

编辑: 赵倧博

梨园百家 | 豫剧名家 二度梅得主——“小皇后”王红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