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文艺之声推出特别策划
《战疫情:央广文艺云课堂》

今日继续分享名家心中的经典之作

让文艺作品带给我们信心和力量

 

      华夏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很多困厄。本期我们一起翻开传统典籍,从传统历史文化中感受古人面对困厄时的智慧和勇气,了解先贤圣人是如何炼成的。

 


第二十六期

面对困厄,圣人是怎样炼成的?

 

黑龙江大学古典文献学教授刘冬颖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典籍,孔子是全天下华人共同的老师。但是,对于大部分现代人来说,圣人孔子,我们是既熟悉又陌生。我们熟悉的是,孔子名丘,字仲尼,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学问家,在古代被尊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可是,圣人是如何炼成的?他如何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并一一战胜,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来看看孔子所遇到的人生困境,更学习一下他是如何超越的。 

 

单亲家庭长大,踏实认真生活

 

   据《史记》记载,孔子出生后不久,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叔梁纥死后,母亲颜徵在就带着孔子离开陬邑夫家,回到鲁国国都(今山东曲阜)自己的娘家了。《史记》和《礼记·檀弓》都有“孔母讳墓”的说法,是说在颜徵在的有生之年,从未告诉过孔子他父亲是谁,甚至连他父亲的墓在哪里都没有提过。可以说孔子就是我们现在所说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孔子一出生,就遇见了如此大的人生困难,他是怎么面对的呢?

 

  《论语》中孔子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应该就在这一时期。这是孔子在不明白自己身世时,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孔子为减轻母亲的压力很小就开始出外打工,曾做过“委吏”,就是仓库保管员;还当过“乘田”,就是帮人家管牛羊的。他管仓库时账目清晰,他看管牛羊牛羊繁殖的特别快。无论做什么,年少的孔子都非常认真负责。

 

   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是一个十分坚强且颇有傲骨的女性。她一个人艰辛抚养孔子,操劳过度,三十多岁就去世了,那一年孔子才17岁。特殊的身世和早年的坎坷经历,应该说对孔子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即使是面对贫贱的生活,孔子也踏实认真地对待生活中每一份小小的责任。 

 

未受过正规学校教育,一生自学,不断提高

 

   孔子时代的教育都在官府,只有贵族家的孩子才能有受教育的机会,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邹邑大夫,是贵族。但是孔子一出生,母亲就带着他离开了父亲的封地邹邑。所以孔子是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的。这也让他少了立足社会的根基,但孔子并不因此自暴自弃,相反,他的好学令其挺立于天地之间,成为人人景仰的圣人。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幼的孔子,不像别的孩子一样摔泥泡儿、疯跑,而是和小伙伴们做游戏的时候摆出小盆小碗,摆成祭祀礼仪中礼器的样子,学着大人的样子演习祭礼。“玩”着“玩”着,一不留神孔丘小朋友就成了礼仪方面的权威人士孔子。

 

  当时孔子地位低微,可是艰难困苦的生活没有泯灭孔子人生的志向,在他十五岁时,就立下了一生以学为志的誓言。《论语》中记录孔子自言“吾十五而有志于学”,十五岁时就志向远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振兴礼乐文化。

 

“韦编三绝”的佳话

 

   孔子时代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的。一部书要用许多根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孔子非常喜欢《周易》,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把穿连竹简的牛皮绳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这就是著名的“韦编三绝”的典故。

 

   在学习的过程中,孔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就是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要真正实行起来确实有点难度。这种虚心好学,以能者为师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可贵的,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面对自己没有学习机会的命运,孔子没有怨怼,也没有气馁,而是积极自学、一生坚持自学。圣人孔子就是这样炼成的!

 

面对困难保持乐观,坚守礼乐精神

 

   孔子的一生是与苦难斗争的一生。他周游列国14年,也没有一位君王愿意重用他,推行他的礼乐思想。直到六十多岁,孔子还在周游列国,风餐露宿。虽然游历很辛苦,但孔子却不以为苦,并时刻都坚持着自己的礼乐精神。

 

   即使是在东奔西走、风尘仆仆的状态下,连个教室也没有,孔子还是不忘教学生们学习礼仪。到宋国时,他们师生就在一棵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权臣司马桓魋因为孔子以前批评过他,就想报复。孔门师生在树下演习礼仪,他就去砍树,破坏课堂教学,更扬言要追杀孔子,孔子只好和学生逃离了宋国。尽管发生了恐怖事件,但孔子没有被吓住,他还是充满热情地教育学生,礼乐对于这个来说是最重要的。

 

   孔子在陈国的时候,陈国国君对孔子非常敬重,给孔子优厚的生活待遇,但却未委以重任给他。孔子就决定离开陈国,前往楚国。此时楚昭王也准备聘请孔子到楚国参政议政。当孔子一行走到陈、蔡两国交界的地方,被陈、蔡两国派来的军队围了个水泄不通。原来,陈、蔡两国的国君,在孔子住在该国时都无意重用他,但却深知孔子的才能和德行,听说楚国要聘请孔子,委以重任。他们怕孔子去楚国后使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对陈、蔡两国不利,就策划先派兵围困孔子,希望孔子被围困久了自己知难而退。就这样,孔子师生一行被两国派来的军队围了个严严实实。这一围,就是7天。强兵围困的情况下,孔子却依然每日弹奏琴瑟给学生们讲授《诗经》,演习礼仪等。随从的弟子都疲惫不堪,弟子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在困境中固守正道而不动摇,小人遇到困境就胡作非为了。”

 

   经历苦难的孔子,六十八岁回到故乡后,致力于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编纂,使得在流传过程中文字混乱的“六经”典籍得以很好地梳理,让古代文化得以流传。

 

  孔子已经去世2500年了,但他所倡导的礼乐文明却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中国人独特的气质风度,直到今天仍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与他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能坚守礼乐精神的态度和勇气是直接相关的。

 

刘冬颖寄语

 


   中国传统经典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基因。经典中的很多道理,与生俱来蕴藉在中国人的血脉中,那既有以仁、义、礼、智、信为根基的道德标准,又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疫情困难,中国人展示出自己的勇气与力量,必将会取得胜利!

                                           

 

       刘冬颖,黑龙江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入选“中国十大读书人物”、 首届全国百名优秀社科普及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出版《诗经八堂课》等22部专著1部译著;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入选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主讲“古诗词吟唱公开课”获全国阅读推广优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