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5日,著名作家叶永烈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年轻一点的听众可能对叶永烈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你小时候,肯定读过他参与创作的书——《十万个为什么》,编写这本书的那一年,叶永烈刚满20岁,而他一年之后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在封存了17年后再次引爆文坛,最终竟然催生出一个手机品牌…… 

1

1940年,叶永烈出生在浙江温州一个富裕家庭当中,他的父亲叶志超曾任温州一家银行行长和当地医院院长,喜欢文学,古文底子很好,写得一手的好字,也喜欢写诗,家中有不少藏书。衣食无忧的叶永烈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家里几个书橱里的书看完了,就看学校图书馆、少年之家、市图书馆的书,号称“小书虫”。1957年,参加高考时,一心奔着北大新闻专业去的叶永烈,最终因为新闻专业招生人数少,转而选择了北大化学系。不过,叶永烈心里一直对文学还是念念不忘,他经常偷偷跑去中文系听课,除了化学专业的书籍之外,还到处借天文、地理、生物、文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书来看,文学是他的兴趣,而科学又是他的专业,这一切都为叶永烈之后创作科普文学埋下了伏笔。1959年,他接连在《光明日报》《解放军日报》《文汇报》发表了不少科普文章。当时同屋的室友在《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看到了“叶永烈”的署名特地跑来问他,叶永烈却只是说是同名同姓的,除了管信件收发的同学,没有人知道,那个“同名同姓的人”其实就是叶永烈自己。 
 
那时,还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叶永烈,因为读的是化学专业,也开始尝试用文学笔调去描述化学。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读到当时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科普读物《塑料的一家》。读完这本科普读物后的叶永烈大受启发,他想,自己学的是化学,碳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既然可以有“塑料的一家”,为什么不能有“碳的一家”呢?就这样,他花了自己半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科普读物《碳的一家》的书稿,寄给了少年儿童出版社。几个月后,叶永烈平生第一本书出版了。 
 
咱们平时都说,这无巧不成书,叶永烈人生中第一本出版物《碳的一家》出版之后,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曹燕芳很快盯上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那时,曹燕芳所在的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好在运筹一个国内开天辟地的大项目,而叶永烈,无疑是一位合适的人选。 
 
 2

就在叶永烈进入北大化学系的前一年,1956年,中央发出“ 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作为当时仅有的两家专业少儿出版社之一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很快决定响应中央的号召,出版一套适合儿童阅读的科普读物,1959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们开始着手准备为高小、初中学生编一套自然科学“百科”式的回答各种问题的书,书名就叫《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萤火虫可以发光?为什么太阳是圆的?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睛?为什么鸽子能从远方飞回家……”面对着这个未知的世界,每一个孩子脑海中都有无数个“为什么”。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并做出回答,集结成册的话一定能够成为一部可以引起孩子们兴趣的科普作品。这便是《十万字为什么》这部科普著作的策划者的最初设想。很快,少年儿童出版社印制了一万份问卷,将它们送到了孩子们手中。问卷的题目很简单,就是“请你提出一些你想知道的’为什么’”。之后,出版社收回了六千多份问卷,而编辑们则根据问卷整理出了九百多个题目。 
 
叶永烈所著《碳的一家》的责任编辑曹燕芳,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在当时的编辑中算高学历了,因为专业对口,当时正在负责编写《十万个为什么》物理化学分册,第一册是物理分册,曹燕芳当时找了一批写科普小品的作家,很顺利地就完成了。而化学分册,她则是找了上海师范学校的7位化学老师来写,写了整整一年最终完成,但是内容却像教科书一样有些死板。编辑部都很不满意,这时,曹燕芳想起了那本活泼有趣的《碳的一家》,以及《碳的一家》的作者——时年20岁的北大化学系学生叶永烈。


3

曹燕芳觉得《碳的一家》文笔活泼,和《十万个为什么》的文风相符,于是就邀请叶永烈参加写作。他先写了5个“为什么”的题目寄给叶永烈,叶永烈试写后再寄回来。试写的结果自然是非常满意,于是,曹燕芳就把化学分册170多个问题统统寄了过去。叶永烈呢也就统统写了一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的初版编写完成,其中共收录了175个“为什么”,而叶永烈一个人就写了163个! 
 
不过这还没完,紧接着,其他分册也来找叶永烈,年轻的叶永烈呢自然是来者不拒,又写了一大批。最终,他为《十万个为什么》的天文气象分册写了27篇,为农业分册写了89篇,为生理卫生分册写了43篇。就这样,叶永烈成了《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写得最多的一个作者──初版本最初共分为5卷,总计971个“为什么”,叶永烈写了其中三分之一。 
 

那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没有作者署名,所以,读者们也并不知道,这套丛书贡献最大的作者,是年仅21岁的在读大学生叶永烈,而且,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最初也并不被看好,物理分册才印了5000册。不过,由于书籍本身所具有的强大魅力,这套书一经面世很快就引起了轰动,最终,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一共印了550万册,甚至很多报纸也开始抢着选载刊登书中内容,可谓是遍地开花。就连周总理在自己车上也放了一套,闲暇时总是会翻一翻。
 
但相比群体创作的《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的另一部作品对个人的影响更为深远,它的名字叫《小灵通漫游未来》,这个名字您一听,那一定是既熟悉又陌生。 
 

4

写完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后,叶永烈创作欲望更为强烈,也更有信心,他开始着手写自己的第一部长篇著作。1961年,21岁的叶永烈暑假时没有回家,他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冒着酷暑写下了一个科幻小说,里面讲到一个大眼睛的小记者漫游“未来市”的所见所闻,对未来做全景式的“扫描”。

在书中,小灵通登上一艘开往未来市的气垫船,见到了未来市的种种科技,比如喷气式汽车,能下棋的机器人,还有老人身上的人造肺、人造肝脏和人造心脏,吃的是饭粒像珍珠的人造大米饭,西瓜大小的五香酱蛋,人造肉酱做成的肉丸。手上戴的是电视手表,看的是环幕立体电影,还有那部微型半导体电视电话机,跟如今的手机没有两样。天上有两个月亮,一个是真的,一个是人造卫星上的小太阳灯。人们已经可以控制天气,能够消云和降雨……  当年,叶永烈就是在狭小的宿舍里,戴着眼镜汗流浃背,一气呵成写就了这部《小灵通漫游未来》,其中那些异想天开的想象,如“原子能气垫船”、“电视手表”、“嵌在眼睛里的眼镜”、“环幕立体电影”,在今天早已经成为了现实!

然而,当叶永烈信心满满将稿子寄到出版社之后,却很快遭到了退稿。大受打击的叶永烈,便将这部书的底稿压在了箱底,在他自己看来,几乎已经没有重见天日的可能了。没想到,到了1978年,又是一个凑巧的机会,一位编辑看到了叶永烈先生手中这份沉睡了17年的书稿,很快,这部书稿被列为重点出版计划,短短三个月之后,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横空出世,书中的小记者小灵通,一夜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加上连环画的出版,总印数达到了300万册!而那一年,21岁时写下这本科幻小说的年轻人叶永烈,早已成为了一位饱经沧桑的中年人。



 
如今看来,《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书的文字和故事都有粗糙的一面,过于强调技术,也有当年“工业至上”的影子,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完全放飞的想象力,却是那个时代最匮乏,人们也最需要的东西,那也是第一次,有中国作家把科幻文学推向了普通民众,对人们的影响可谓深远,甚至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1996年,《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近10年后,国外一家手机公司给叶永烈打来电话,希望叶老授权他们将“小灵通”作为手机品牌推广,原来,这家手机制造公司的创办人中有一大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他们制造的这种只在一个城市里使用的移动电话,1996年10月开始在浙江余杭进行小范围的推广,但如何给这个“新生儿”取一个通俗、生动、叫得响的名字成了难题。
 
不知道是谁提出,从《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得到了启示,建议这款移动电话产品就叫“小灵通”吧———又“小”、又“灵”、又“通”,这个形象的名称立即获得一致赞同!于是,这家公司在用“小灵通”注册商标前,特意给《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作者叶永烈先生打来电话,希望征得他的同意。

而接到UT斯达康的电话后,叶永烈先生只是简单地说了声“OK”。当时的叶永烈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声“OK”,后来演变成了一亿“小灵通”用户! 
 
 
在出版了《小灵通漫游未来》之后,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从喜马拉雅山上的恐龙蛋,到造在海洋深处的石油工厂,他带着读者进入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新奇世界。从1978年起,他发表、出版了300多万字的科幻小说。而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一书的前言中,叶永烈先生讲述了自己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每天,总会收到天南海北的小朋友的来信,十封信中就有六七封信是问:未来会怎么样?”来信的小学生往往署名“爱科学”或者“小幻想”,他们用急不可耐的语气询问叶永烈:“当我100岁的时候,我们的祖国将是什么样子?我非常非常想知道未来的一切!亲爱的编辑大朋友,请马上回答我!” 
 
如今,回答了几百个“为什么”的“编辑大朋友”叶永烈先生,再也无法回答小朋友们的问题了,不过,聪明的叶永烈先生早已安排好了一切,很久之前,他便把多年以来所形成的书信、文稿、档案、创作笔记,都捐给了上海图书馆。
 
 

“本来想我去世之后,在我的墓碑上写一句话:‘对不起,我不能再为你回答为什么’。后来我想想,我现在应该改成‘请到上海图书馆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