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带着生命领悟谈东方美学,在诗书字画、虫痕鸟迹中找回东方至美的事物,从《诗经》《庄子》讲到文人书画长卷,从《千里江山图》讲到唐诗宋画,无论走到北海道的乡野、京都的寺院、旧金山,还是隐居池上,他心中挂念的都是王羲之的手帖、空海的书法等东方文学与艺术。他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融入这些他怀抱深情的事物,发觉云淡风轻或许才是生命的最佳境界。

很多人了解蒋勋,都是从他的声音开始的。在讲述《红楼梦》时,蒋勋将自己的书画造诣、美学理解都融入其中,令听众从全新角度听红楼、品红楼。再配上他低沉温柔的嗓音加以阐述,绝对称得上是一种享受。也无怪乎林青霞赞到:他的声音是我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到了《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中,蒋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没有故作高深,他把晦涩的历史变得通俗易懂。借助“西方美术史”这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蒋勋带领我们眺望和浏览世界不同文化的“美”的观念、材料、技法,省思人类共同的“美”的向往与创造。



正如席慕蓉评价:“蒋勋是我们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最佳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窗,更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

除了是著名的美学大师,蒋勋在散文领域的造诣也不可小觑。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就得过不少文学奖项。



这种对美的偏爱首先体现在创作题材。蒋勋出版过“美学三书”——《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之外,还著有《美的沉思》与《吴哥之美》。

蒋勋更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美,思考美。看到 “长卷”国画,他思考起了东方美学空间:

  不同于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奠定的西方美学的基础——透视法(即找到单一视觉焦点,固定空间,固定时间,形成一个接近方形的画框),东方的视觉没有被画框限制住,文人优游山水,时间和视点是延续的。

 

视点上下移动,形成“立轴”;视点左右移动,就是“长卷”。“立轴”“长卷”“册页”“扇面”,都是东方文人创造的美学空间,空间并不固定,不被“框”住,而是在时间里慢慢地一段一段展开。(节选自《云淡风轻》) 

 

 

▲ 蒋勋老师画作《天长地久》

读蒋勋,除了能了解美、感受美,最宝贵的是能收获一种解读美的方式,多一重发现美的视角。然而这些对美的感悟,其实孕育自他的个人情怀,他的价值观。

在七十岁写就的新作《云淡风轻》里,蒋勋谈到了他近年来所追求的人生状态——云淡风轻。



何谓“云淡风轻”?用蒋勋自己的话来阐述,“喜悦与哀伤过后,大概就是云淡风轻吧。云淡风轻好像是河口的风景,大河就要入海,一心告别,无有挂碍。”

云淡风轻背后是“忘”的哲学,这种忘指的是超越。


▲ 蒋勋老师书法作品

2010年底,63岁的蒋勋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手术后,他在加护病房住了好几天,接着,又因为心脏缺氧导致肌肉局部坏死。

从那之后,蒋勋对美,对生活都有了不同的见解。再看黄公望年逾八旬创作的《富春山居图》,他方领略“云淡风轻”背后的深意。


▲《富春山居图》局部




于是在2014年,蒋勋舍离了都市生活。他轻装简行搬到台东的小农村,池上,住进废弃六十年的老宿舍。不看电视,减少滑手机,也不社交。每每完成一幅字画,蒋勋常常盖上一方“舍得”的印,仿佛在提醒自己:没有一个东西我会永远拥有。

在池上的几年,蒋勋一直在做“放下”的功课——嗔爱都无,云淡风轻,记忆的都要一一遗忘,一一告别。


▲ 蒋勋老师在池上的住所

蒋勋老师的“云淡风轻”于我们而言可能还太过遥远。也许当生命可以前瞻,也可以回顾的时候,我们便懂得云淡风轻的意思了吧。

只是,蒋勋的文字向来是非功利性的,他从未想过以自己的观念绑架他人。从“说红楼”到《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再到这本《云淡风轻》,他始终只是想带领我们换个视角读名著,感受美,感悟生活。

如今,在云淡风轻的状态之下,蒋勋老师再谈《红楼梦》、文人骚客、东方美学,甚至只是一片被误认的芒花,又会有什么不同呢?也许从这本新作中,你都能找到答案。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