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崇高的信仰——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美术作品展”7月1日以线上展览的形式举办。



本次美术作品展内容包括: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李桦的版画《怒吼吧,中国!》、李斛的国画《女民警》、靳尚谊的油画《医生》、吴为山雕塑《使命》、庞茂琨的水彩画《天职》等。

这次展览不仅在中国美术馆官方微信获得广泛点赞,在“学习强国”平台转发当日获得300多万的线上阅读量,访问量达384万人次,点赞量41160个。这样的观展点击量在传统美术馆展览中不可想象。

在11万余件馆藏的汪洋大海中梳理、串联起党史的鸿篇巨制,中国美术馆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更多的是作为国家级艺术殿堂对于弘扬主旋律美术精品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饱含文化操守、文化气质、文化担当。事实上,此次策展源于中国美术馆5年来的学术积累。

从2015年的“人民的形象——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到2019年“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再到今年以来,以线上展览形式推出的“为抗疫而塑”“向医务工作者致敬”“大美劳动者”等展览,都高扬主旋律,经过精准策划,在重要的时间节点适时推出,好评纷至沓来。如今,一旦置身网络空间,更是万众瞩目。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无声诉说



潘鹤 《艰苦岁月》 雕塑
铜 1957年 46.6cm×45.6cm×34cm
中国美术馆藏

这件作品不到一米高,刻画了一个老红军战士吹笛子,小战士依偎在一旁听其演奏。据作者本人介绍,它是1928年海南岛琼崖纵队的战士们艰苦环境的写照。很多人在中学课本中也曾看过它。它没有描摹激烈的战争场景、高大英勇的战士形象。而是通过革命间歇,带有浪漫抒情的人物刻画,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情绪和诗意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英雄模范形象的诗意化塑造



吴为山 《孔繁森》 雕塑
铜 2008年 204cm×87cm×69cm
中国美术馆藏

孔繁森是一位将热血抛洒在藏区的党的好儿女,我们的好领导。这件作品塑造了孔繁森穿着藏袍,戴着毡帽,穿着藏靴,一副藏民打扮的党的干部形象。他风尘仆仆地行进在藏区中,部署着他有关为人民服务的勾画。他的形象是运动中的生动具体的表达;而吴为山老师作为写意雕塑的理论首创者和践行者,他的艺术语言又是生动写意的。这件以写意雕塑形式来刻画党的干部形象就非常带有中国特色,具有诗意情怀,昂扬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宏大气象。这也使得这些英模形象的艺术塑造具有经典性、象征性、时代性和永恒性。

相比文字记录的历史,图像演绎的历史往往更直观、更能深入人心,因此,主旋律美术作品是更鲜活的时代印记,也是更易于传播的历史注解。


南京长江大桥是见证中国崛起的精神之桥、是代表“中国制造”与“大国工匠”的经典之桥、也是体现“双百”方针和文化自信的艺术之桥。作为文艺样式中红极一时的绝对主角,从大桥的主题中诞生了无数艺术精品。

 

大桥记忆


 

大桥记忆

 

大桥记忆


 


2018年,江苏省美术馆在大桥50华诞之际,曾特别策划举办了一场庄严且不失情感共鸣的生日活动“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从绘画的角度切入,贯穿大桥的多种图式,挖掘大桥全方位的美。除了展现有关大桥符号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策展团队还通过虚实结合的空间设计,在展厅还原了流行于上世纪的工人住宅、照相馆以及百货店橱窗,在其间置入各类与大桥相关的老物件,为观众建立一种更为可视化的城市记忆。









展览当年即成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又在2019年达成在武汉、重庆、扬州、南通、常州、无锡、苏州、泰州等长江沿线城市的巡展壮举。此后江苏省美术馆又借由展览契机,邀请艺术家举办了“再画大桥”等系列活动。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突袭,江苏省美术馆又充分利用此前积累的大量数字音视频素材资源,利用线上推广平台,又一次拓展了“大桥记忆”展览的传播触角,获得积极反馈。

主题性经典典藏大家名作、时代情景复原,有生气,接地气,“‘大桥记忆’显然是对主旋律美术策展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这类展览要避免教科书式的说教,自觉走近群众,用生活化细节打动人,用接地气的故事抒发情怀,力争作品真实、好看、动情,引发与观众的共鸣。”



无疑,优秀的主旋律美术创作一定会笼括时代,直指人心,具有史诗般的魅力,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比及。新世纪以来,人们对“主旋律”的认识已经大为拓展和提升,它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主旋律创作也被赋予了诸多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