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报摘 | 纵横 | 图站 | 调查 | 快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长篇连播

火了20年的《穆斯林的葬礼》
2009-02-24 08:38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在通常意义上说,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被称作编辑,亦包括做编辑工作的人;而电台的《小说连播》编辑却不仅仅要把无声的文字作品编辑成有声的艺术节目、要对原作品进行风格定位的编辑工作,还要对选择的演播者进行导播录制,对节目进行后期制作合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位称职的《小说连播》编辑就有其独特性:他要具有作品选择的鉴赏眼力、文字加工的编辑功力和演员录制的编导能力集一体的三力特性。

 

  最近我应邀参加了作品《穆斯林的葬礼》创作出版20年的读者研讨会,几乎与会代表都是我们《小说连播》的“粉丝”,有《穆斯林的葬礼》改变一生命运的年轻人:由原来底层的打工娃到媒体记者;有20年前的高中生:当年同宿舍八个女孩一起听《穆斯林的葬礼》,对婚姻观及世界观的形成有其独特影响;有当教师的老人,《穆斯林的葬礼》的作品在家庭亲朋好友中持续传阅;有图书馆的管理员讲述大学生们借阅《穆斯林的葬礼》的最火,书翻烂了又购新书……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也把我带进当年选录《穆斯林的葬礼》作品的日日夜夜的编辑制作中……

 

  20年的历史将怎样看待节目重新大制作

 

  我们大家都知道,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一问世就引起读者和评论界朋友们的关注,我同样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不仅仅是小说的内涵——在相当广阔的社会和时代大背景下,透过一个穆斯林家庭60年间人生遭际、命运沉浮、爱情悲欢,浓缩了回民族700年的历史。(它表现了回族文学的鲜明特点,除它所描写的回民族生活题材内容外,主要是强烈的民族历史意识;独特的哲学伦理观念和富于个性的文化心理。)而在表现内涵的艺术形式上作者也有着新颖、严谨的探求。采用过去时和现在时交叉写作手法的作家并不少,而象霍达这样严谨而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结构却不多见。开卷拜读我就被小说的目录摄住了:一个月;一个玉,勾起人们多少联想……从月梦、月冷、月清、月明、月晦、月情、月恋、月落到月魂;从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到玉别,我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进小说中,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时时激起几多感慨,常常被作者的艺术才华所折服。

 

  是的,我选中了这部佳作,我要向广大听众推荐,但在录制前的案头工作中,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编辑工作——即结构的变动、文字的加工、悬念的设计等广播化的处理绝不能象以往的小说;用砍枝蔓、做调整的简单方法显然不行的,在过去式和现在式转换时加段话,譬如:“回想当年”或者“再说眼下”——这样显得不伦不类,那几日我几乎象着了魔一样沉浸在这部小说里,我应该如何把它立起来呢?要寻找出最好的方式。“月、玉,玉、月”我反复回味着它的内涵。蓦地,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视像:彩色与黑白不断交替更迭,对呀!在影片中有采用彩色来表现美好现实,用黑白反映多难过去的手法。苏联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不正是成功地采用这种手法吗?那么我可以不妨试试。用音乐,用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来表现“月”和”玉”。即用各种情绪的民乐选段来表现“玉”(过去式),用各样情绪的管乐选段来表现“月”(现在式),以此来再现、渲染作品的艺术魅力。于是,我采用了视听手法转换的标题配乐。

 

  这部书写的是一个玉器世家三代人不同命运的故事。犹如一篇悲壮的回族历史画卷,它塑造了整个回民族的性格和灵魂。是人的颂歌;爱的颂歌;民族精神的颂歌。这部小说凝聚了作者几十年的人生阅历以及几辈人的生命体验,在艺术结构上是非常严谨的,作者运用“平行蒙太奇”写法,交叉地表现两代人的命运,相映对比,加深了时代感,又使人感到新颖。

 

  为了保持作品的艺术特色,我在处理开播时,先录用了一段穆斯林做礼拜时的阿拉伯语吟唱,把人们带进异国他乡的氛围中,然后迭入播音员的报头,接着是阿訇在葬礼上的祷词,最后迭人演播者的声音:“啊,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演播者的祷词一诵完,梦幻般的深情音乐骤起,发展,继而徐缓,在音乐声中我添了一句话(原书中没有):“这是梦吗?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音乐再度扬起,随后在演播者的讲述中渐渐隐去。

 

  在引子“月梦”结尾处,作者是这样写的:“一道门,隔绝着两个世界。隔绝的太久了,大门里贮藏着她所知道和不知道的一切……”,在省略号后面开始了“第一章  玉魔”,它开头这样描述:“这是一座规整的四合院。”接着便开始讲述在这座四合院里过去发生的故事。如果在省略号后面,在第一章开始前加“当年”两个字也说得过去,但从听觉艺术上来说,两个字跨跃两个年代,时空感太短,情绪和思维转换都显得过快,而用音乐来转换效果就不一样了。还拿刚才这段来讲,在省略号后面,音乐渐起,一段古香古色震颤人们心弦的民乐帮助人们完成情绪和思维的转换,只需十几秒,这样再讲述当年在这座四合院里发生的故事,听众马上可以接受了,也不用去增添“当年”两个字了。即便遇上章与章转换难度再大,文字不易表达的或需用许多话才能表明的意思,你只要用两类乐段便解决了,并且尊重了作者,保持了她原著的艺术风格。

 

  当霍达知道我采用了这种表现手法,兴奋地捶着我肩膀说:“哎,这形式真好,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说实话,我也说不出是怎么想出来的。一个《小说连播》的编辑需要广播空间的想象力,做节目不要总是一个模式、一种类型,也许按经验、模式办事可以省时省力;但文学艺术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如果我们都像看文革时期出版的小说,千人一面,万言一腔,雷同、落俗套,就会缺乏文学性和艺术价值!我每当选到自己喜爱的作品,便有了一种职业习惯,除了每部书必做的案头:分段,拉人物表,做广播化处理外,我在阅读时总思考着这部书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最好,选择那位演员演播最合适。这里有个小插曲,《穆斯林的葬礼》描写了三代人60年间的生活,最主要的人物有五个,而女性的份量很重,加之作品人性味、动情处颇多,我决定选用女声来播,这样效果会更好。开始霍达对选用的黑龙江省演员孙兆林还不够了解和信任,希望选个穆斯林演播。在录制过程中她亲自来录音间审听,一听便放了心。

 

  《穆斯林的葬礼》在现在时里描写了韩新月和楚雁潮两人的恋情,而情节里又描写了楚雁潮在表达情感时爱拉小提琴,演奏《梁祝》主题旋律。我便在几处动人场面里加进了《梁祝》的主旋律。全书结尾处,作者是这样描写的:“暮色悄悄地降临了墓地……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一个流传在世界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我在响起琴声时衬进音乐)梁冰玉在琴声中久久伫立,她的心被琴声征服了,揉碎了,像点点泪珠,在这片土地上洒落。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渺;”(在这两句后我把音乐扬上去,延续五秒)然后接“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全书结束,音乐推上去形成高潮)。

 

  作者霍达在她的后记中曾写道:“我陶醉在自己创造的意境中。人是需要理想,需要幻想的,需要美,需要美的意境,美的情操来陶冶自己。我想如果把世界上一切丑恶的东西集中起来强迫人去看,那一定是一种很惨的刑罚。追求美是人的本性,我相信人们本能地而非理智地向往纯美纯情的意境,美不必强迫人接受。”

 

  是的,文学与音乐的结合而创造出来的纯美纯情的意境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我想我们做为《小说连播》的编辑,也应该有自己的创造、幻想和审美追求,也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使我们的节目愈办愈好。《穆斯林的葬礼》在中央台20年来四度播出都引起强烈的社会轰动效应,作品亦成为当今家庭的必备书籍。2008年8月1日

责编:于晓媚中国广播网

相关新闻

高清组图

更多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