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报摘 | 纵横 | 图站 | 调查 | 快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开心时刻

侯宝林大师与“老舍茶馆风波”
2009-02-24 10:04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相声艺术驰中外,五十年来侯宝林”。这是前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同志褒扬侯宝林的两句诗。当初陶钝同志撰写这首诗的时候曾经几次三番的修改,字斟句酌的思考。虽然不是什么大幅之作,确也是劳神费力。我觉得这两句概括得很准确,很精炼。诗是上个世纪80年代写的,现在过去了20年,侯宝林依然是相声的标志,相声的骄傲,相声的旗帜。    

  

相声大师侯宝林

  按照薛宝琨教授的说法“中国的相声可证之史虽短……可溯之源却极长”。在这极长的岁月里,使它从地摊走向舞台,从杂耍发展成艺术,从民间走向城市,从北京走向全国,进而走向世界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侯宝林!一个以说相声换取衣食的艺人能当上议国政谈国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是侯宝林;当初“在贫民免费班,念了3个月书”的穷孩子,从识“刀切花卷蒸饼,果馅玫瑰黑糖”起步,几十年后却走上高等学府的讲台,被聘为兼职教授的还是侯宝林!他的得意弟子马季说过:“侯宝林先生自12岁登台,到75岁逝世,自觉地扛起相声改革的大旗,为相声艺术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为维护相声的尊严,纯洁相声的语言,丰富相声的表演,丰满相声的形象而不懈地努力,艰难跋涉了63年。”  

  侯宝林头上有诸多耀眼的光芒,但他自己不以为然,经常说:“我不就是一个相声演员嘛,没什么了不起。”在他自谦的话语后边,跳动着一颗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火热的心。他曾多次表示:“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侯宝林的今天。”著名文艺评论家家周扬同志,曾经鲜明地、科学地概括了他的艺术风格:“侯宝林同志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在相声艺术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滑稽而不粗俗,诙谐而不油滑,动作洒脱利落,语言生动俏皮,富于幽默和风趣”并且断言“侯宝林是相声艺术的理想体现者”。  

  在中国广大老百姓那里,侯宝林是欢乐无忧、睿智幽默的代名词,就是活跃在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东方大喜神,他苦心孤诣地让相声艺术起死回生,薪火相传。他在努力让相声艺术顺从文化的走向,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相声从北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深入人心,获得荣誉,赢得尊严,登堂入室,从“刮风减半,下雨全无 ”“雨来散”的地摊,跻身于中华民族的艺术之林,他用心血和智慧,用责任和文化,铸就了一座相声艺术的丰碑,正如著名戏剧家马少波在悼念侯宝林时候写的对联那样“前无古人称独步,后有来者仰宗师”。  

  侯宝林不是薄情寡义、得意忘行的人,更不是异想天开,心存奢念的人。他自己认定说“我是手艺人,一生只知道干合适的事,干合理的事,凡事都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可是我觉得我们这种人慢慢地被淘汰了。真的,我一辈子是一个顺民,对社会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一不要打仗,二不要搞运动,安居乐业。安居乐业的意思也不敢要求小康,只要求温饱。”这是他临终之际表达的一种非常平民,非常普通的理想追求。 

  然而,侯宝林毕竟是侯宝林,社会公众人物。因此,他的每一个公开言论或者行为都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也容易引发联想,引起注意,当然,也会时有非议、责难、挖苦甚至跳脚大骂!  

  历史是公平的裁判,侯宝林至今依然光辉灿烂。生前身后留给人们讨论不完的话题,揣摩不够的疑团。正像“有多少观众,就会有多少哈姆雷特”那样,“有多少观众,就会有多少个侯宝林”。侯宝林留下诸多不解之迷,我今天想破解一下当年的“老舍茶馆风波”。 

责编:于晓媚中国广播网

相关新闻

高清组图

更多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