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佳作赏听 > 正文

[专访]访文化部部长蔡武实录(二)
2009-09-27 14:29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中广网北京9月27日消息(记者 周彬)今秋9月,新中国立60华诞之际,文化部部长蔡武接受了文艺之声记者周彬的专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蔡武部长就新中国6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取得的成就、获得的经验,以及文化工作今后的重点、亮点、难点等进行了详尽地阐述。

    以下是部分访谈实录。

    记者:蔡武部长,您在讲述的时候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文化产业,无论是国家的战略布局,还是我们要推进的产业发展,您都在使用这个词。我注意到应该是在1993年,中央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这样一个概念。

    蔡武:当时一段时间,主要是针对中国在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讨论加入WTO可能会对我们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产生什么影响,其中提到文化产业的概念。那个时候还是在理论界的讨论。后来在1998年,在国务院的机构改革中间,已经提出来了文化产业,但是那个时候的认识和现在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在什么地方,就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审视清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什么关系。

    记者:原来我们提的都是文化事业,文化事业和产业有什么不同吗?它能给我们文化市场到来什么呢?我们老百姓又能感受到什么?

    蔡武:对了,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在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文化建设完全是国有制的,公有制的。在当时认为,文化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有一个国家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问题,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所以这个想法很自然,因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确实具有特殊性。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那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这么深刻的变化,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一个形态下面,我们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那么,文化资源可不可以用市场的方式来发挥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呢?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真正解决这个歌问题是在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我们认识到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双重性属性。既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又有商品的属性,所以它允许文化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记者:那么文化市场在资源中的配置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的呢?

    蔡武:我们在途经上采用了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开,分成两部分来看。文化事业指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由政府主导,有财政投入来保障,它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们所拥有的基本的文化权益。这是公益性的,包括我们的图书馆,博物馆,基层的电影放映,我们的出版,我们的书籍。

    而另外一部分,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它可以通过市场的交换实行它的价值。比如戏剧、杂技演出,网络游戏,这些都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它的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事实证明,大概从1979年开始有“文化企业”概念以来,广东的东方宾馆建设了第一家音乐茶座,这是我们文化企业下的一个开端,而后这个市场很快兴起来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好像一个车子的两个轮子,或者说是一只鸟的两个翅膀,叫双轮驱动,双翼齐飞这样一个发展路径。

责编:佳怡中国广播网

相关新闻

精彩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