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佳作赏听 > 正文

[专访]访文化部部长蔡武实录(三)
2009-09-27 15:19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中广网北京9月30日消息(记者 周彬)今秋9月,新中国立60华诞之际,文化部部长蔡武接受了文艺之声记者周彬的专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蔡武部长就新中国6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取得的成就、获得的经验,以及文化工作今后的重点、亮点、难点等进行了详尽地阐述。

    以下是部分访谈实录。

    记者:蔡武部长您好,上周末我想抽时间陪家人去看一场演出。我发现要选择一场演出,实在是太难了。很多演出我都很想看,精彩的演出挺多的,但是在精彩的演出当中,发现想要买票也不好买。

    蔡武:这个现象非常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现在整个文化演艺事业发展的局面,包括它的成就、问题,以及存在的困难。我具体解释一下。最近一段时间为什么北京的演出市场那么红火呢,这是和中宣部、文化部所举办的活动有关。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我们策划了献礼演出。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地的名家、名团、名剧把它荟萃起来参加会演,一共调集了110多台剧目,所以这样一来北京的各大剧场档期全部排满。上座率非常高,大部分剧目的上座率都在80%、甚至90%以上。

    但是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首都演艺的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所以我到文化部后一直主张,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概念中,过去常讲基础设施建设,一讲就是铁路、交通、航空、港口,我建议加一个文化的基础设施,比如说我们的博物馆、图书馆、机场、音乐厅……把它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这样一个概念,并且按照一定的人口比例设置,然后把它作为国有资产投入到运营中去。到那个时候,才是我们老百姓想看什么就有什么,希望有什么就有什么,能够比较方便地得到文化的享受。

    记者:刚才我们谈了半天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实我们发现和文化产业密切相连的是文化体制的改革。

    蔡武:如果文化体制不改革,包括我们国有的文化单位,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活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作为文化市场的主体,国有没有占领这块阵地,那么它和非国有的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文化在竞争中就处于劣势。我举个例子:很多院团过去是国家拨款,是政府的文工团,给它下了一个命令该拍什么戏该演什么戏,它就演了,它没有演出的动力和创造力。那么一个剧团它不演出、创作不出新作品来,这个剧团存在的价值就受到质疑了。这是从一个简单的文化角度来看的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至少是要增加我们文化单位内部的活力,增加它的竞争力,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另外,只有通过改革,真正建立起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共同发展的局面,形成这个格局,才真正有利于维护我们文化的安全。

    记者:那么文化体制改革包含有哪些内容呢?

    蔡武:其实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就是要把文化单位推向市场。改革内容非常深刻包括很多内容,首先一个方面就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间,要解决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化服务体系的网络。

    第二,我们要大力培育文化产业使他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第三,我们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比如生产要素的流动,资金、人才……所以整个文化体制改革里面涉及到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中对我们文化系统来讲文艺院团的转体改制的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把它凸显出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上文字部分为许立整理)

责编:佳怡中国广播网

相关新闻

精彩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