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进入邮箱 | 设为首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文艺之声官方网站

FM106.6兆赫

中波747千赫

首页频率简介佳作赏听重点推介长篇连播开心时刻黄金剧场广播故事会品位书香睡前故事从文化开始 | 评书

主持人博客更多>>

啸岚-小图.jpg啸岚

编辑博客更多>>

海涛s.jpg海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化动态

[时评]新中国60年相声启示录之三:解放思想

中广网 2009-09-14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9月14日消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思想解放贯穿始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相声不断进取,艺术理念随时代而变化,使得相声的风格样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体制、机制多样,甚至出现了一些良性变异。然而,就整体而言,相对于音乐、影视、小品、情景喜剧、文学等其它艺术门类,相声界的思想观念解放得并不够。特别是相声理论,需要有更大的突破和创新。

    具体来说,一些基本问题,包括相声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相声的功能是什么,相声如何培养新人,相声表演的程式化如何适当打破,等等,都需要认真反思,以切实得到有利于相声科学发展的结论,来实现理论的最终意义——指导实践、服务实践。

    让我们来着重探讨一下相声的本质特征的问题。

    由于管理、分工、欣赏的需要,人们把艺术分为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等门类。这样的划分虽然必需,也达到了相对的最佳、最合理,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样的划分不可能严丝合缝,存在着许多跨界的现象。音乐剧兼有音乐和戏剧的特征、元素。舞蹈兼有舞蹈、音乐、戏剧的特征、元素。曲艺、杂技、戏曲兼有民俗民间的特征。甚至,东北二人转分二人转、单出头、拉场戏三种,结果拉场戏被归作戏曲,二人转、单出头却叫曲艺。甚至,《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明目张胆”地把拉场戏归到戏曲那里,却又解释说它是“曲艺二人转的一个分支”。诸如此类,还有不少。显然,这样的划分并不完全科学,有生割硬切的嫌疑。甚至有时候它阻碍着艺术的发展。而长期以来,相声理论乃至曲艺理论,正是以这样的划分作为依据的。得出的结论是:戏剧是扮演,曲艺是模拟;戏剧是一人一角,曲艺可以一人多角。等等。其实,这只涉及到艺术的表演方式,而不是精神本质。

    于是,在这样的理论氛围之下,就有了一部分小品算曲艺、另一部分小品不算曲艺的说法,有了化妆相声、相声剧都不算曲艺的说法,也有了冯巩的作品算不算相声的争论,有了大兵的表演算不算捧哏的争议。等等。这些说法和争论,对于相声的发展来说,多少有一些削足适履、作茧自缚之感。

    事实上,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艺术也罢,科学也罢,所有的门类或学科,在它们的发展长河中,细分与综合,微观与宏观,专业性与复合性,都是永远同时并存的。而类型之间、专业之间,都是模糊的相对的。甚至,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划分也都是相对的。艺术是感性的,科学是理性的,它们都是人的思维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思维的两种方式清晰地分割开。或者,说句玩笑话,我们不必因为分工的需要,把自己的脑袋切成两半。

    并且,当一些人热衷于艺术门类之间的分界线,并以为这是涉及到相声本质的大是大非的问题的时候,他们无意中走进了一片误区,走进了和相声的精神本质无关的误区。

    相声,作为通俗文艺中的一支,和民间戏曲、民歌、古典小说、鼓曲、评书等门类一样,与正统文艺相区别。其最主要的精神本质,在于人民性、民间性、大众性,明显地代表着它的性格特色和思想倾向。这种认知,在郑振铎先生七十多年前的《中国俗文学史》中,就开宗明义地明确表述过。可它被相声理论界长期忽视甚至搁置了,非常可惜。

    正如笔者在“启示录之二”中说的那样,矛盾体的双方,并不是两个问题,而是事情的两端。通俗与高雅,民间与官方,完全可以有中间地带连接起来,成为一体。或者说,执政党的人民性,完全可以使两者统一起来。而党对文艺工作者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号召,正是非常具体鲜明的体现。

    郭德纲走红,其根本原因,就是对相声精神、相声本质的回归。可以说,和不少相声相比,在郭德纲的相声中,加了不少人民性,加了一些贴近性,却也加了另一部分落后性。作为相声明星、公众人物,郭德纲可以在剔除传统糟粕等方面做更多的事情。

    总之,相声的生命将会由思想解放的作者和演员,乃至还没有框框、没有概念的新人延续下去。并且,在突显人民性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大众的民间的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时代,相声可以更好地回归它的精神本质,更好地得到传播、传承、弘扬。(作者:王大胜)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佳怡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