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文艺之声 > 文艺之声专题 > 中国梦我的梦 > 图集

近访海菜腔

2014-08-07 13:25: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中国梦?我的梦”基层文艺工作者系列报道采访手记——

  近访海菜腔

后宝云在家中小院接收采访

  (综艺节目中心记者董高颉)2014年酷暑的7月,从北京出发直飞昆明,下飞机就感受到了春城的温润。好天气自然带来好心情。不怕辛劳,继续坐车前往采访的目的地云南省石屏县龙朋镇巴窝大寨村。采访对象:石屏县海菜腔、烟盒舞传承人之一后宝云。

  经历了一路的颠簸,也体会到了山路十八弯,在当地广电局和文化局的配合下,顺利联系到后宝云老人,顺利到达了他的家。这是一个简单普通的农家小院,土坯垒成的老房子,在院里紫色的三角梅花映衬下,略显它的沧桑,云南当地人称院子为“院坝”。后宝云老人带我们走进一间平矮的房间里,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满墙的照片。墙上的照片记录着老人的各种生活的状况,当然,走出国门,在舞台上表演海菜腔的剧照是最多的。当地文化馆的馆长介绍说,当地石屏县准备把这些有意义的照片扫描一下,裱起来,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工作的延续。

后宝云唱海菜腔时要“吃火草烟”

  后宝云,彝族,1942年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龙朋镇巴窝大寨村人,2008年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音乐?彝族海菜腔)。多年来,后宝云通过拜师学艺和向各地高手求教,学会了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莜腔、五三腔、四腔)、冷腔,成为当地海菜腔和烟盒舞高手。尤其是唱海菜腔和口款白话,他出口成章,一口气可编出几十句,妙趣横生,无人能及,被当地群众称为“曲子老板”。

  彝族“海菜腔”是流行于云南南部彝族地区的一种山歌形式,因如海菜般绵长悠远而得名,多数民歌源于劳动,传播于民间。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发展着。因地而异,各具浓郁的地区特点。"海菜腔"以其动听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即性发挥,顺口而出,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是彝族人民培育出来的民族艺术之花。

后宝云一家跳烟盒舞

  作为海菜腔的传承人之一,后宝云以他自己独有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传承之路,同时,在传承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多年梦想:带领全家老小唱海菜腔,同时走上舞台,展示海菜腔的风采。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了老人的过去,知道了老人对海菜腔传承的担忧,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民间文化的强烈责任感:

  1984年,这一年对于后宝云来说是一个人生的分水岭。之前,海菜腔对于他而言只是一种娱乐文化;之后,海菜腔为他开启了另外一扇大门,这一年他参加了石屏首届彝族赛歌赛舞会。

  当时,后宝云已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海菜腔歌手,他与十几名歌手同台赛歌。比赛分为南北赛,以斗歌的形式即兴演唱,直至对方不搭腔,这一赛赛了十多天。“一点都不紧张,人越多越有激情。”后宝云回忆,观众越多他的腔调越发挥得好。那年,他所在的村子不仅获得集体一等奖,还捧回一个个人一等奖。

  此后,后宝云对海菜腔有了自己的思考。他不断参加比赛和演出,甚至远赴香港、外国进行演唱。“农民艺术家竟然能登上国际舞台!”后宝云感叹,这种文化不能消亡,特别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之后,他的责任感更为强烈了。

树下采访后宝云家人

  后宝云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都是海菜腔和烟盒舞的表演者。“一辈子都学不会!”后兴荣觉得自己永远达不到父亲的高度,“这种东西不是你想学就能学会的,对于父亲,海菜腔已经融入他的生命。”采访过程中,我们看到老人家的子子孙孙,在他的号召下,给我们现场表演了海菜腔、烟盒舞。孩子们在后宝云的组织下,认真的表演,虽说有些稚嫩,但也让我们看到了海菜腔后继有人。现在后宝云除了在传承点义务教授村民和家人,还有许多村民慕名而来,让他教孩子演唱。

  一个纯朴的农民歌手,用本民族的歌声走上了世界的舞台。他对外面的世界似乎不是很感兴趣,但对自己热爱的家乡,热爱的文化——海菜腔,却有着很多的梦想和期盼。作为一个心无旁骛的民间文化守望着,他告诉我们他最近的梦想:带着我们全家,走上星光大道,让更多的人知道海菜腔,了解我们彝族的文化。老人家虽然70多岁了,但对非遗工作的传承依然在默默的工作着,我们在采访结束后,也由衷的祝福后宝云老人能够梦想成真,海菜腔一代一代传唱下去。

编辑:郭兴波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关闭x